
文明在线
公共汽车教室与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 余 祯
公共汽车教室是2014年我校申报入选的上海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项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和实施,该教室于今年10月正式启用。从构思策划到投入使用,我校全体师生参与并见证了公共汽车教室梦想成真的全过程。公共汽车教室,这个本身就充满创意的创新实验室项目,正悄然影响着师生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方式的转变,促进着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师生的创新能力也推动公共汽车教室功能的再开发,更大限度地发挥该实验室项目在教学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 公共汽车教室项目
1、项目设计的背景
不少读过儿童文学作品《窗边的小豆豆》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期待有一天能够像小豆豆一样坐在公共汽车教室里上课。打造书中巴学园一样的学校,让每一个学生自由享受玩中学、做中学的过程,是我校的办学思考。近年来,学校把微型社会搬进校园,打造了一套名为蓬莱小镇的校本课程,“镇公交公司”就是蓬莱小镇40个小课程之一。为实现学生的梦想,也为镇公交公司课程打造一个教学空间,2014年我校申报了“公共汽车教室”创新实验室项目。
2、项目设计的简介
公共汽车教室由一辆废旧的大巴改造而成,车身外部是学校吉祥物企鹅蓬蓬莱莱的卡通彩绘,车内基本保留公共汽车原有的结构,车的头部和中部增加了三个显示器用于教学媒体的演示,座椅改为可移动的便于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整,两侧车窗下安装软木板可供学生作业的展示,后侧增设一排方凳兼具座椅和储物的功能。汽车尾部空间改造成一个藏有旋转式书架的小图书馆便于校园书籍的漂流。公共汽车教室周围还延伸打造了红绿灯、横道线和车站,由小栅栏围成公共汽车教室区域。
二 公共汽车教室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对教师而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合理利用公共汽车教室的资源,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问题。公共汽车教室是一个校园新生事物,它的诞生引发教师突破教学常规的新思考:我们可以在公共汽车教室里做什么?如何利用公共汽车教室的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教师而言,建立在这样的思考基础之上的每一次实践和探究都是创新的过程。
1公共汽车教室催生校本课程再开发
公共汽车教室最初的设想是为蓬莱小镇课程中的“镇公交公司”打造的。教学空间从普通的教室搬到公共汽车教室里,如何更充分地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在这个课程中收获更多的体验和发现,这些问题促使教师重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位任课教师在原有课程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空间的模拟情境和选修该课程的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大胆地提出了新的设想,修改了教材的编写。“发现车厢小秘密”、“多级车票的设置”、“刷卡机的研究”、“创意我的车厢”、“模拟驾驶员”等新鲜有趣的课程内容应运而生。围绕这些新的主题,两位老师又重新调整了公共汽车教室情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发现车厢小秘密”一课,老师给每个孩子一个任务单:寻找发现公共汽车教室里藏着的小秘密,并且记录下来。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在任务单中的表格里用写一写或者画一画的方法记录发现的秘密。孩子们手捧夹着任务单的记录板,有的猫下腰,有的踮起脚,一个个目不转睛,全神贯注。他们在一排开关里找到了控制车门的开关;他们发现了两扇车窗中间的安全锤有什么用;他们探究怎么调节车内中央空调的温度……讨论交流时,孩子们的发现超乎老师的预计,这正说明老师们课程再开发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广阔空间。
随着公共汽车教室正式启用,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研究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例如有的教师把公共汽车教室作为安全教育的阵地,正在开发“车厢逃生”、“小红帽过马路”等微型课程;有的教师认为可以在公共汽车教室内开展行规教育,他们开设了“文明小乘客”等微型课程;有的教师则准备开发“窗边的小豆豆”课程,在公共汽车教室等区域和孩子们一起研究黑柳彻子的书……公共汽车教室点燃了教师创意的热情,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校本课程的开发。
2公共汽车教室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研发新的校本课程的同时,更值得思考的是公共汽车教室如何为现有的基础型课程服务,以提高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各学科教研组根据年段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展开了教研活动,研究哪些教材适合在公共汽车教室开展教学,教学过程又应该如何设计。这样的教学研讨需要每个教师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换一个新的角度思考并尝试实践,教师的创造力获得发展的空间。
三年级的一堂数学课《分米的认识》搬到公共汽车教室里进行,老师让孩子们通过使用皮尺测量公共汽车教室建立分米的概念。因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的生活中不常用,所以建立1分米的量感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利用公共汽车教室进行教学就有利于克服这一教学难点。而公共汽车教室里座椅高度及宽度、车窗的高度及宽度,车门的宽度、车站的一些陈设都很适合用分米为单位进行测量。在公共汽车教室里的测量活动,学生感到特别有意思,测量的积极性高,这样的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分米的量感。
二年级的学生在教室里学习了语文课《微波炉的话》,围绕“微波炉说了哪些话,它又是怎么说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绘制思考图和说话练习等课堂学习任务,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第二堂课,老师带学生来到公共汽车教室,看一看,摸一摸,聊一聊,全班小朋友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公共汽车教室,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模仿《微波炉的话》从“我的样子”、“我的本领”、“我的朋友”和“注意事项”等不同方面说一说“公共汽车的话”,语言表达练习从模仿开始,又将孩子们带入他们熟悉又喜欢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孩子们的说话练习变成好玩的游戏。
《跑和跳》是一年级的一堂学生学习节拍的音乐综合课。老师变身驾驶员,带着小朋友坐上公共汽车,分别来到水果园、动物园和音乐乐园。每一站,我们都通过创编水果的名称、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呼唤好朋友的姓名,学习体会什么是一拍,什么是半拍。公共汽车把小朋友带到欢乐的情境,小朋友的学习无痕地发生在活动中。
公共汽车教室启用至今的两个月里,共有近50人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自然、品社等多个学科的教师尝试在这里开展课堂教学。公共汽车教室,悄悄掀起了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更多的老师开始研究哪些课适合在公共汽车教室里进行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公共汽车元素走进基础型课程的课堂教学;同一个教学内容,在普通教室和在公共汽车教室里开展教学活动,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更有效及其原因。在这样的实践中锻炼,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将有可能获得创造性的突破。
3、公共汽车教室推动少先队活动的创新
公共汽车教室启用后,成了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场所之一。如果结合这个创新实验教室,有创意地开展少先队活动,学生一定乐在其中,活动本身的教育意义也就更能得以显现。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关负责教师着手围绕公共汽车教室策划和设计一系列少先队活动,这些活动虽然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公共汽车教室给予老师们生动鲜活的创意灵感。“汽车节”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成功案例。在传统一年一度的读书节、科技节的基础上,德育室会同大队部增加了以“公共汽车教室”为主题的汽车节。节日的活动设计也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公共汽车教室变身为汽车博览会,陈列展示学生自己创想制作的各种汽车模型;让公共汽车教室变身为一个超大的八音盒,举行一场学生的音乐会;设定一天为“疯狂汽车日”,全校师生都穿戴含有汽车元素的创意服饰;请巴士公司全国劳模售票员阿姨给全校学生讲一讲车厢里的故事……
“午间汽车吧”、“汽车教室小志愿者”、“蓬莱小镇银行降息听证会”等多个创意活动的设计,体现教师创新的思维方式,公共汽车教室推动教师不断追求少先队活动的创新和发展。
三 公共汽车教室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儿童的创新能力一般是指儿童通过自主行为的实践,对新的事物进行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和构建新的模式和经验的能力。公共汽车教室的启用,激发了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和公共汽车教室本身,也带动着学生对未知事物构建新经验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1共绘蓝图中开启梦想之旅
在校园里建造一个公共汽车教室,是很多学生的共同梦想。项目设计前期,让学生共同参与共绘设计梦想蓝图,对每个学生而言就是一个自由创想的过程。围绕“我是公共汽车教室设计师”,各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作业,并举行一次全校范围的主题作业展。学生用文字表达梦想中的公共汽车教室的特殊功能,用画笔描绘它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用计算的方式分析座椅摆放的位置和之间的距离,甚至动手制作了梦想中的巴士教室……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在梦想巴士创想的过程中自由驰骋,公共汽车教室应该像一个4D电影院,像一个梦幻的森林,所有的座椅都是乐高积木,车顶建造一个可以仰望星空的花园,车厢里的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吃的……敢想敢表达,是创新素养的重要标志,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在公共汽车教室设计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不少学生的创意被纳入最后的改造方案中,例如有的学生提议希望在车子的四壁张贴学生的作品,有的学生提出在车内体验模拟驾驶,还有学生想在公共汽车教室里安装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这些学生的创意最终都变成了现实。当焕然一新的公共汽车教室正式启用的那一刻,孩子们惊讶得难以置信。这个创想最终成真的过程更是让每个孩子明白,只要有梦想,并且为之付出执着努力,终有一天梦想会变成现实。
2自主实践中发现未知世界
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儿童的创新能力是以他们创造性想象和表达为表现形式的,是在与周围的环境接触和实践中产生并发展的。公共汽车教室恰好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自主实践的空间,在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边实践体验,一边尽情展开想象,触摸着未知的领域。
在蓬莱小镇“镇公交公司”课程中,孩子们提出搭建一个晒得到阳光避得了风雨的玻璃车站,提出设计一张蓬莱小镇纪念公交卡;午间公共汽车教室原本为爱阅读的孩子自由阅读打造,孩子们提出和蓬莱小镇“茶艺工作坊”合作,开设“午间汽车吧”,由学生茶艺师为阅读的小朋友送上一份特制的午间茶饮;五年级的学生在公共汽车教室上了课后,萌发了邀请《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奶奶到公共汽车教室来做客的创意,每一个五年级的学生都手写手绘了给豆豆奶奶的一封信,期待通过网络的力量传递他们的心声……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在活动中萌芽,从简单模仿开始,随着体验的丰富,创新的过程由简单向复杂、无目的向有目的过度,在实践中触摸和了解未知的世界。
3梦想改造中创造无限可能
“我想在车上装上两个大翅膀,带我冲上一望无际的蓝天。我希望在车上装上一个天文望远镜,这样在夜晚就能看到闪亮的星空了;我还希望在车上装上一个指南针,要是在森林里迷路了,也可以找到回家的方向;我想象的小镇,汽车可以随时随地变成飞机或船,可以带着小朋友去各种地方游玩,只要你想得到,就可以到达,并且还可以行驶中为小朋友做按摩”……这是孩子们手写在便贴条上的奇思妙想,贴满了车站的告示栏。
其实,公共汽车教室项目并没有全部完成,因为它将成为孩子们创新能力培养的巨大载体。它的外形和内部结构都会随着学生不断创新萌生的新想法新主张而发生变化,它的功能用途也可能随着学生的自由创想而无限延伸。未来每一年,公共汽车教室都有可能不一样。今年四十个座椅增加了学生自己设计绘制的,配合蓬莱小镇课程的四十个座椅套;也许明年座椅、刷卡机、方向盘都会被学生拆了重新组装,或者都被学生用3D打印机重新打印出来也有可能……车站告示栏上学生的奇思妙想也许并不遥远,未来一切皆有实现的可能。总之,公共汽车教室项目将是一个永远没有办法画上句号的项目,未来它会变成什么样,一切由学生的创意来决定。
作为上海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项目,公共汽车教室的意义已远远超乎它的创意本身。在创建、使用和再开发的过程中,公共汽车教室已经成了师生源源不断的创意源泉,涌动着师生的创造热情,因而它也必将成为了全校师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2015年12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