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在线
本学年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设立了明确的目标规划,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优化了人、财、物的投入和保障,并结合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实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科渗透、实践活动、心理辅导、家校合作、宣传普及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管理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给予高度的重视。目前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架构和领导机制,形成全校重视、专人负责、人人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具体工作开展中以“四有”(有指导、有协调、有评估,有反馈)为原则,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我校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种制度,包括:心理辅导室工作制度、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守则、学生心理测评工作规范、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等,并设计了《蓬莱路第二小学学生心理辅导记录表》等标准化心理辅导档案表,采用两级设置对来访者问题进行有效归类,使心理辅导老师的个案概念化更为明确。同时,记录表中还涉及学生本身的生理健康状况和家庭环境状况,强调从“生物—心理—环境”三位一体的视角更有效地综合评估学生的身心状况。对于来咨询室接受辅导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都会根据记录表做详细记录,并对他们的档案绝对保密。对个别疑难案例,几位心理老师制定了“会诊”制度,一旦学生的心理问题超越心理辅导室的专业服务范围,将及时向区心理中心或医疗机构转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的建立,有效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条件保障
我校按照《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的标准建立心理辅导室,面积约18平方米。2013年以来,学校心理辅导室的设施不断完善,我们重新粉刷了墙壁,配置了沙发、档案柜、书架、各类心理科普读物等。2014年,又进一步按照《意见》要求,配置了放松椅、注意力集中仪器、综合反应/手指灵活性训练器材、沙盘、团体心理辅导器材等相关心理仪器。我校的心理辅导室根据功能划分,分为:沙盘游戏功能区、心理放松区、心理阅读专区和心理测量区等,为学生创造了安静温馨的心理辅导环境。
三、教育实施
(一)课堂之内: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深入开展课堂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四年级开
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每两周一节,排入课表。心理活动课使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审核通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小学生自助手册(3-5年级)》为主,有学期教学计划,以备课组为单位,挑选了适合学生及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匹配的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通过讨论、交流、表演、游戏等各种形式,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情绪、认识生命的含义,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特色结合:蓬莱小镇校本拓展课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媒介
基于小学儿童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开展。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尚处在初级水平,主要的思维方式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这一阶段的生涯辅导形式应当直接以感受和体验为主,对各种社会职业进行丰富、广泛的体验,并从其中发现自身的兴趣倾向、特长特点,促进他们对社会角色的认知、自我意识的发展、同伴交往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时间管理意识等等,这与小镇课程的理念和实际情况恰好完全吻合。因此,我们结合小镇课程的丰富内容,重新梳理了课程的结构板块及其相应的心理发展目标,如下表所示:
蓬 莱 小 镇 | 课程板块 | 各版块心理发展目标 |
我和自己 | 关注学生个人经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和展现自我的能力,并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自控能力。 | |
我和社会 | 提供模拟的小社会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和探究自己身边的社会,在体验中学习与同伴交往。 | |
我和未来 | 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职初体验为规划自身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
我们认为在生涯辅导启蒙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好心理学原理,通过激励机制的设置,提升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自控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课程通过“限选”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对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选择;另一方面,课程通过“参与活动—获得模拟货币—超市购物”的规则设置,既通过“代币制”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激励,也发展了他们对规则的认识,运用延迟满足的方法提升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行为塑造的过程。
(三)全面渗透:学科教学、班级与学校活动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心理健康进学科,潜移默化润无声
学科教学中潜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学校要求任课教师结合学科特点,通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课堂学习心理,提高教学效率。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伸扩展,取得了的教育效果。
例如:通常在语文课《爱写诗的小螃蟹》一文以往的解读中,“风、海龟、海浪”都被定义为反面角色,因为风把小螃蟹写的诗吹走了,海龟把小螃蟹写的诗擦掉了,海浪把小螃蟹写的是冲走了。而徐老师则从心理正能量健康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或是通过换位思考问题,结果有的孩子认为“风是想把小螃蟹写的诗吹到城市,让更多的人分享”;有的孩子认为“海龟动作笨拙,擦掉小螃蟹的诗也许是不小心的”...... “要把别人往好处想”“不能因为不喜欢小螃蟹的诗就毁掉它的诗”“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才能减少误会”......孩子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同时得出了不同的心理感悟。体验、实践、感悟、探究,这不正是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吗?
2. 班级活动扬正气,轻松活泼助健康
班级心理教育常规化、制度化,班主任成为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力量。学校把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
每学期每个班级都要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班队会课。班主任老师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案,优秀的心理主题班会课会在学校展示交流。如须健老师的“零和〇”、强波老师的“幸福星空站”、陶晓燕老师的“你会换位思考吗?”、袁萍老师的“自由”等,这些话题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同时对他们进行一些道德品质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我校每学期都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团队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各类学科周活动、读书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养成健康、开朗的生活态度。
3.丰富多样全覆盖,生动有趣近人心
我校以个性发展心理为出发点,开展丰富有趣、适合孩子们的心理活动:心理健康周、心理大讲台、心灵驿站、趣味心理测试、名师讲座、家校沙龙等。
心理健康周:通过组织心理健康周活动,在学生中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了解自我,勇于展现自我,为学生搭建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全方位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适应环境、管理自我、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先后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手绘小报制作、“心灵鸡汤”书籍读书会、结合自己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或是与人交往方面遇到过的小困扰,与大家分享经验,抒写了不一样的个人成长经历的学生心理征文、“幸福阳光伞”绘画等活动,在校级活动的基础上,积极选送学生作品参加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心理绘画比赛。
心理大讲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家长资源,为孩子们和老师带来《男生和女生》、《重要的情商》、《和烦恼告别》等课程,特别是《性格色彩大探秘》这内容,学生特别喜欢,老师用“红、蓝、黄、绿”四色代替人的性格类型,借助一个个小游戏解析多变的人生;通过对“性格色彩密码”的解读,帮助学生学会以“有‘色’眼睛”洞察人性,增强对人生的洞察力,并修炼个性,从而了解自己性格的优缺点。
“心灵驿站”:每两周一次的星光电视台之“心灵驿站”共分四个板块:幽默一箩筐、心理大考验、心灵鸡汤和知心姐姐。通过心理小游戏、情景小品、有趣的心理测试、有话大家说等形式,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正确地认识自我。
(四)专业辅导: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个别和团体的心理辅导专业服务
1.学生心理辅导
我校的心理辅导室布置得温馨雅致、门口还特设了心理信箱。每学期均有学生和家长前来咨询。心理辅导室每周周一至周五中午12:10—13:10面向全体师生开放,一周心理辅导总时间满5小时。
对于来访咨询人员,热情接待,认真疏导,做好记录,并对重点对象进行跟踪和访谈。上一学年共接待学生个案心理辅导3人次;家长1人次。
除了咨询室接待外,心理辅导教师还通过电话、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力求解除学生因家庭、经济、学业、恋爱、社交、身体健康等方面引发的心理障碍。
2.家庭教育指导
学生的成长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有机结合。许多家长在子女的教育上存在种种误区:过度地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视孩子的行为规范;较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在掌握知识和技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因此,学校把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作为整体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学期都会分年级为家长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讲座,围绕如何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今天我们怎样做家长等方面。例如:针对一年级孩子入学比较突出的焦虑问题,我们为家长开设了《我是小学生啦》的育儿专题讲座,同家长面对面进行交流,引导家长们及时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走出家庭教育误区,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了最大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