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在线
成绩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蓬莱路第二小学 高赐文
基本情况
当事人情况
小李,男,二年级学生,个子不高,与同龄男生相比显得瘦小。他的性格较内向,学习成绩很出众,三门主课都能维持在90分以上。但他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都相当严格,要求完美。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只要自己或别人犯了一点错误,小李就会大吵大闹,会对自己或别人大打出手,甚至砸东西。因为他的“严苛”,班中很少有学生愿意与其交往,所以小李一直形单影只。
家庭背景
小李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母亲是大学教师,父亲是工程师。小李家属于书香门第,经济上也比较富裕。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事事要求孩子做到最好,并且为孩子报了许多课外补习班,周末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小李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心路历程
叩开心扉——“我在学习上不能犯错……”
有一天,小李因为语文单元练习得了87分,在课堂上大发脾气,并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了周围的同学身上,甚至推翻了自己的课桌。班主任老师把几乎奔溃的他带进了心理室。
“能告诉我为什么要发脾气吗?”我询问小李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暴躁。小李还是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嘴里不时发出“哼、嗯”的声音,好像有一丝不服气的情绪。我决定先让他冷静下,于是就安静地陪伴着他。等到小李的情绪稍平静了,还未等我问,他支支吾吾地说道:“我知道自己做错了,不该掀桌子的,可是……。”
我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坚定地看着他,给予心理支持,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小李继续说道:“可是我只考了87分,是最差的一次,我以前都90分以上的,我不服……。”说罢,又大哭了起来。
虽然,小李没有太多的言语,情绪上也有起伏,可是他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愿意向我倾诉了。
情绪宣泄——“我怕妈妈会怪我……”
不善于言辞的小李,心中有难过、有担心等负面情绪,由于他的朋友较少,又不擅长与人沟通,所以这些情绪积压在心中已久了,没有宣泄的机会。我想,哭泣是宣泄的方式。于是,我只好再一次中止谈话,安静地等待着,给他创造一个安全的宣泄空间,也潜移默化地增加了他对我的信任感。
小李泣不成声,瘦小的身躯不停地抽动。他几近哽咽地说道:“我妈妈看到这个分数肯定很生气,她肯定会怪我的,怎么办……?”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有可能小李的妈妈就是小李心病的根源,这让我不由的好奇,他的妈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走进家庭——“我的儿子应该是最完美的……。”
一天中午,我邀请了小李妈妈来心理室聊天。从聊天中,我得知,小李是一个很听妈妈话的孩子。小李妈妈认为,自己和丈夫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孩子也理所当然不能比别人差。在小李年幼的时候,小李妈妈就对小李的要求很高,每件事情都要求他做到最好,否则就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可是渐渐地,她发现了,孩子的成绩虽然很不错,可是,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却异于常人地严格,不允许自己犯错。这导致了其在每次考试之前都很恐惧。在考试之后,如果小李看到自己试卷上有些许错误,则会懊恼不已,大发脾气。看着孩子因为日益消极而消瘦的脸庞和孤独的身影,她也很担心。
心理分析
鲍姆令德曾对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小李妈妈的教养方式则是属于专制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经常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且孩子必须遵守,否则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在这种抚养方式中成长的学前儿童会表现出较多的焦虑等负面情绪。这就是为什么小李虽然在常人眼里已经十分优秀了,可依然异常害怕每一次考试的原因。
小李妈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是年幼的小李最崇拜的人之一,同时,小李妈妈在小李的生活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所以,小李妈妈对小李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内化成为小李对自己的自律要求。可是,这个要求过高,致使小李心理负担过重,超过了年幼的小李能承受的水平,使他的心理整天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便导致这种过度焦虑、不合群反应。
从小妈妈给予小李的压力,一直到小李要求自己达到完美而产生的压力,由于缺少同伴,所以没法通过倾诉而排解压力。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导致小李只能使用粗暴的方式宣泄。
辅导策略
情绪宣泄
小李要建立与同伴的友谊并非一蹴而就。那么在小李有强烈情绪的时候,让他适当地宣泄负面情绪,并引导他正确看待自己的失误。
转变家庭教育观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其实小李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小李妈妈。小李妈妈首先要委婉地向小李承认自己以前提出的要求过高,是欠妥的。其次,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面对挫折的观念,使孩子重拾自信。最后,多和孩子进行亲子互动,增加与孩子的交流。例如:每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外出游玩,到公园、郊外走走、看看,丰富孩子的生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也可以带孩子走亲戚串好友,让孩子在与他人地接触中,与小朋友地玩耍、交往中,尝试合作、友谊的快乐。锻炼其社会交往能力,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培养小李阳光的心态。
同伴帮助
在班上讲明小李的情况,争取全班同学的支持,并有意安排一部分学生主动、耐心地接触他,帮助他;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和他一起走,边走边交谈,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帮助小李及时排解负面情绪。
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扫地、装饭、洗碗、摘菜、倒垃圾、包饺子等。做得不够好时,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再重来一次;做好了,可以获得大家及时的表扬,让小李体会劳动的快乐,知道并非成绩决定一切。
个案思考
对于这个个案,我感觉过程顺畅。帮助来访者找到了心理症结所在,并进行了及时的干预。咨询后,在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下,在同伴们的帮助下,小李的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与同学的关系也有了改善,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和挫折了。即使小李有时忍不住发脾气,也能在别人的暗示下,努力地自我调整、平息。
但反思整个咨询过程,还有一些地方的处理有待改进。小李害怕考试,也是一种没有自信心的表现,如果能在咨询中加入树立自信这一环节,可能效果会更好。
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能只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要培养学生的自助能力,使他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将来发生的困难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