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在线
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有感
蓬莱路第二小学 张俐
于漪老师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教育以德为先,润物细无声。她的思想深邃,教技精湛,知识渊博,每次听她的报告都会有种全新的感受。于老师说过,要清醒的认识自我,首先要虚怀若谷。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容纳百川,人一辈子要不断认识自己。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说到底,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理论上模糊,事业上一定马虎,工作中就会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要广泛的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学习名家的教育理论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丰富的理论作为基础,那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向同行学习,同一篇课文不同的人对文章的把握不同,其教法与侧重点也不同,他们在教学中的理念与做法也许正在自己在教学中所忽略的,或者是所没有想到的。正向于老师说的那样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才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博采从家之长”。于漪老师的教学品德是作为教师的我一生要学习的,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育人的水平。
《生命与使命的同行》观后感
蓬莱路第二小学 胡佳佳
观看了于漪老师的《生命与使命同行》的纪录片,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一、追求
“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于漪老师一辈子都在寻找。”即便是于漪老师,她也始终都在不断地钻研,不断地追求。更何况是我们,在这职业刚起步的阶段,在教学方面,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追求。
二、坚持
在片中,于漪老师说:“为了改掉自己不规范的语言,每天的路上,脑海里都像过电影一样。自己把它当作艺术作品来教课。”于漪老师的坚持真的是另人敬佩,特别是她还在每课后面都写教学的笔记。我想,于漪老师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坚持,也正是因为她有自己的追求。
三、教育的内涵
老师要做的事情有很多,除了上课,批作业,还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还要处理许多学生的问题。老师这个职业,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但于漪老师也说了,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交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我想,这确实比学会书本知识更加重要。
四、包容
片中讲到了于漪老师和一个女学生间的故事,就因为于漪老师挖苦过她,所以这是她终身的遗憾。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面对的学生每一个都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各方面都不错,但还有些学生可能各方面都有问题。但是老师,应该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做老师必须有宽广的心怀,要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 在学校里,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就是班主任,老师的心情,对待学生的态度是怎样的,其实学生们都可以感受到。而且学生基本上都会跟着老师,如果你老师经常表扬一个学生,他们就会认为所以我想,作为班主任,自己首先要放平心态,学会包容每一个学生,这样班级才能更团结,更有凝聚力。当然,完全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所以,我自己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教书育人的方法,学习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冷静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最后,还是借用于漪老师的话,我们要“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观看纪录片《教师》有感
蓬莱路第二小学袁萍
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如何成长为一代教师楷模?最近,看了纪录片《教师》让我找到了答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特级教师于漪的教育人生就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提到于漪老师,特别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无人不知晓,还记得去年,我们党员教师也一起看过一部主持人向于漪老师的采访纪录,当时,我就被于漪老师朴实话语而感动。天底下真有这样的教师有着如此高尚的情怀,有着如此不懈地追求,她的话语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也鞭策着我教育第一线向更高的要求进步。
我结合这部纪录片中关于“语文教学”的这个版块,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眨眼,在这个平凡岗位上也已经工作十八年了,回首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实事求是地说,也有一点儿职业倦怠的情绪出现,往往在繁忙的工作中,负面的情绪不时地会冒出来。
其实,细细想来,真没这个必要,坏了自己的工作情绪,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在纪录片中介绍于漪老师曾有一度,每天的每一节课都有媒体、同行的专家老师来听课,甚至听课的老师比学生还要多,每天暴露在同行们和媒体的闪光灯下,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可正是因为这样,于漪老师的课精益求精,有时对自己的要求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她说:“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怀有这样的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岂敢懈怠丝毫?
所以,我现在时常调整自己的工作情绪,俗话说的话“压力就是动力”。我也努力将压力转换成动力,在工作中越干越有劲,越干越出色。这学期,我执教的“四年级语文”,对于我来说,既陌生,又充满挑战,虽然我是没教过四年级,但真的强烈地希望自己能执教好。还记得那第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尽不知道该如何上课,在讲“修改病句”这个内容时,尽有一个地方没讲全,还是家长提醒我。好在有热心的各位同仁前辈的帮助,向他们多请教,多咨询,自己多认真地思考,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天的课。也许正是这样的心态,慢慢地我适应了,我知道该如何上语文课了。于漪老师说语文老师要有自信力,所以,我也要相信自己,只要自己肯学,多大年纪都不晚,所以平时更要虚心好学,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学会思考善于总结,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不断地积累点点滴滴,例如平时的教学笔记,课堂上的小插曲,小意外,都可能对下一次的教学带来新的启发和想法。有时学生的精彩发言也会给我们以深思,这种教学相长的良态对师生的共同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我想以于漪老师的那句话来勉励自己: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教学思想交流
蓬莱路第二小学 许箫
于漪老师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一直扎根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她高瞻远瞩、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好多年前,当时参加了一次关于教师证的培训。当时培训的内容就是于老师的讲座,按照我的记性,我完全忘记了于老师的教诲,不过现在想来,自己还是幸运的,能一睹于老师尊容,可换个角度讲其实是于老师对年轻的教师的关心,大家想想连我们这样随大流考教师证的准教师都会亲自参与指导,这是一种怎样的对教育的负责啊。于老师的教育我觉得是对学生的关心,对语文的关怀,对语言的关切。下面,我仅就她的人文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
一、于漪的人文教育思想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深切的爱,而且这种爱要达到“痴迷”的程度。要把语文承载华夏的五千年文明历史和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悟彻、悟透,深入到骨髓里边。于漪常说一句话,“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他把这种对学生的浓浓的爱,倾注到自己的教学中,倾注到对学生的关怀中,她说:“只有对学生真心一片,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
于漪在题为《教师专业化与新课程标准》的报告中讲到:“教师即课程,课程即教师,教师是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者,是理想与现实的转化者。课程改革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她阐述了新的教师观念,重新界定了教师的职能,更加完善了其内涵。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更是转化者,是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者,是理想与现实的转化者。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面对学生,首先要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于漪主张每位学生都应成为学语文的“发光体”。作为一名教师,绝不能偏爱、溺爱学习好的同学,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作为教师就应该很好的因材施教,发挥其所长,避其所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要把爱洒播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她常援引的一句名言是:“撒播阳光的人,首先自己心里必须充满阳光。”
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是多元化的。教师人格是思想、德育、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心理的、生理的众多因素的综合,举其要而言,在德、才、识、能方面尤应自觉锻造。于漪以古人韩婴《韩诗外传》中“智如泉涌,行可以为仪表者,人师也。”激励自己和要求自己。她常说,教师一定要勤学好问,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于漪人文教育的思想源于实践,并受着实践的检验不断发展,日趋完善,她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科学化的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观。
从感情入手,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进而通过艺术的方式,让人们认识,掌握世界。语文教学不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这就使语文必然打上情感的烙印。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于漪善于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以情感引导为纽带,多渠道立体式地探讨人文教学。她教一堂课,无论是从课的开始,还是课之中,或课的结尾,她都满怀激情,以情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在她的带领下,深深沉醉在课本的情景中。在教学中,她以她独有的诗人气质,通过采用“以情激情,感染学生”、“以趣激趣,粘住学生”、“以美激美,熏陶学生”这几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唤情点。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要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举,首先要对语文学科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个清楚、深刻的认识: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材料,不能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就不可能有正确、敏捷的思维;另一方面,思维在语言基础上进行,它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没有思维,一切智力活动都会停止。于漪在教学中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她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出了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规律。
二、于漪的人文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不像数学、理化、美术等课程,有自己的教学论意义上的教材。对语文学科而言,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它必须有机地融合在语文教学的字、句、段、篇之中。于漪正是在讲解课文的字词句中,把真、善、美像春雨一样洒入学生心田,她的人文教育正是通过每个词句、每篇文章,点点滴滴灌输于学生,是“润物细无声”的。她的人文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一个完美结合的过程。
语文学科在培养人才的总体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是一个教文过程,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美育教育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的过程,只有按文道统一的原则,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于漪在教学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既“授业”,又“传道”;既教“文”,又“育”人。在实际教学中,她常常运用的方法有这样几种:
1、情景教学的渲染。情景教学是教师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或其他手段创设一种适合教学的特定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真切的感受到文章所要表现的真情。于漪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目看文字、耳听音乐、口述美景,让学生进入文中描写的境界。在讲《春》这一课时,一开始她就说:“一提到春,我们的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图景,就会觉得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今往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紧接着她引导学生背诵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的诗句。她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自己背诵有关春的诗句,使他们仿佛感受到了春天的阳光和气息,很快置于教师为他们创设的美好氛围之中。
2、关键词的推敲。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人物刻划、主题表达、文章的结构上有明显作用,或内涵十分丰富的重要词句。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推敲、分析,充分阐述其蕴含的深刻意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图,有效地传送到学生的心坎。
3、主题思想的挖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主题”来选用语言、安排层次结构的。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在讲授《七根火柴》时,于漪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在脑海里清晰的留下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将人物刻画作为教学的重点,他认真而周密的做了课堂设计,通过教学艺术性的处理及课外补充资料,使无名战士鲜明的形象存在于学生的记忆之中,充分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照亮了学生的心灵。
于漪无论是情景教学的渲染还是在关键词句的推敲或是在挖掘主题思想上,都是本着课本,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挖出“情”来,拎出“道”来,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道理的情感世界,声情并茂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熏陶、感染、细水长流的进行滴灌、渗透,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于漪的人文教育思想对我有很多启示,她的人为教育思想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非常吻合,而她的人文教学实践无疑是为我们广大教师指出一条佳径。我将进一步认真学习她的教育教学思想,继续研究她的人文教育思想,来更好地指导我的教学实践。
生命与使命同行 有感
(张红)
从于漪老师身上可以学习到很多很多,比如于漪老师可以每次用10小时、20小时备课,想想自己真是无法做到,但我要学习她认真备课的态度,立足“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追求完美,努力“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不断反思,“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培养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像她说的“只有教师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甘做垫脚石,“教得顶好是教做人”,哪怕道路坎坷,哪怕“累累创伤”,也是“生命给我最好的东西”。
培养自己的教学特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善于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纪录片《生命与使命的同行》观后感
周文泽
有关于漪老师的这部纪录片《生命与使命的同行》为大家展现了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老师从教的一生。在感动的同时也倍受鼓舞。不禁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向于漪老师靠拢,哪怕一小步。
片中说道,于漪老师在上了一堂语文课《普通劳动者》后,她的老师徐振民对她说: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在我看来,于漪老师早就走进了这扇大门,并且作为一个领路人,带着身后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这扇门里走了很远很远。但对于漪老师自己来说,她一生都在寻找着这扇大门。她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用严谨的教学态度,扎实的语文功底,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生,熏陶着一批又一批学子。每节课前,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备课,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把每一句话背出来,写出来,再修改。将书面语口语化,怎么开头,怎么铺展,怎么形成高潮,怎么结尾,把它当艺术作品来教课!”每堂课后,都要写上数百字的得失笔记,经验教训。她教同一篇课文时绝不会完全照搬自己曾经的教法。数十年来,不断地磨练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最终才成为语文教学的大师。
看完此片后,于漪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的母爱之情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漪老师是一个有思想,有责任,有理想,有高尚情操的优秀教师,她还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气节,她是用生命讴歌教育,用生命歌唱教师的艺术大家。纪录片中大量的学生对于老师的评价情深意切,那么多年过去了,于老师对他们的关心、教导、帮助依然历历在目,记忆深刻,这更是证明了于老师是一位“师爱超过亲子之爱”的践行教育使命的人民的好教师。于老师说“学生身上的事就是教师心中的事”、“爱学生是要有行动的,要身体力行的”、“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从无知到有知”等一系列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让我感受到一个从教60年的老教师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