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在线
2015年上半年《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小结
新教材实施已将近10个年头,对于我们教研大组来说,每个学期的教学都一个新的开始,因为,我们教研组的执教老师流动性较大,并且大多都是兼职教授该学科,再加上这两年刚踏上新岗位的老师也比较多,所以许多老师对这套教材几乎都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如何才能顺利地开展自己教研组的各项工作,使得各年级、各班级的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我这个教研组长也动了一番脑筋,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充分调动每一位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使我们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能有序地开展,并且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现就一学期来我们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1、认真制订教学计划
我们组内的各位老师都能坚持学校有关教育教学的流程管理,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地在教导处的领导下完成各项任务。开学初,大家就一起根据本学期的各项要求认真制订了各年级的学科教学计划和进度表。以使每位老师在开展教学时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而不至于开“无轨电车”。
2、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继续加强健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本学期我们全组教师继续以学习新课标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教研组人手一本《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组织教师自己学习、解读新课程的标准与理念,采用多种方式与途径提高老师们的认识。利用空余时间开展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们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教学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教学工作继续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师们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本学期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地转变,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本学期我们仍旧采用了集体备课的方式,集合大家的智慧,力求备出优质的教案,备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重点注意“导”、“教”结合,形式灵活而多样。“导”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导与教紧密结合,要导得更有实效性,那需要老师注意方法和策略的使用。陶晓燕老师在本学期第6周对全区品社老师的公开课《宝岛台湾》时,特别注意“导”与“教”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导”是建立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之上。
2、教师的“导”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生活的基础之上。
3、教师的“导”是建立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之上。
4、导、教结合,层层突破。和学生的学。
我组的每一位老师都非常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由于我们学科的特殊组成,大部分任课老师都是在一个办公室的,所以,我们可以及时交流在上课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做法;碰到了困难,大家也能及时地进行交流,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
总的来说,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的每一个成员虽然都是担任了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但依然能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开创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有一定的收获。
当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也碰到了不少的问题,经各分年级教研组讨论、归纳后,总结如下:
1、教材方面。
高年级的专业内容、知识较多,大部分教师难以正确把握,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处理,而学生就会因教师的理解角度、处理方式不同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2、资料的问题。
由于活动的开设,需要教师作大量的准备,而实际上,教师不可能只准备品德与生活的授课材料,还要准备语文等学科的材料,这无形中为教师增添了很大的工作量。建议出版社能提供一些教辅资料,相应地减少教师的这种付出,而把精力集中到思考如何创设氛围、 组织教学上,那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质量将会大有提高。
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