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在线
“孝”于心于行
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 陈怿
现状分析:
“孝”一直是从古至今为人所提倡所尊崇的,孔子说过“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百里负米”、“扇枕温衾”、“孔融让梨”等流传至今的故事都是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孝顺长辈。现在的学生在家里享受着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和照顾,他们很难体会究竟应该如何去孝敬长辈,为什么要孝敬长辈。在和家长沟通中发现,有些学生在家里大呼小叫,向父母和老人要这要那,一得不到满足就发脾气;有些学生到现在还要家人每天早晨给他穿好衣服,挤好牙膏;有些学生吃完饭就去看电视或者写作业去了……由此可见,家中父母和老人给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生活条件,而他们都自顾自地享受着这一切,不知如何去感恩,去行“孝”。
教育目的:
体会“孝”字的内涵。
将语文课文中的所提倡和传达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内心,并转化实际行动让学生体会行“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爱家行动积分表”,家长对孩子进行相应评价,促使孩子主动行“孝”,并形成习惯。
教育过程:
第一阶段:《家是什么》语文课文教学
读懂《家是什么》中写到的两个故事
《家是什么》这篇课文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告诉大家: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第一个故事说的是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富翁,他虽然坐拥别墅,但却说自己并没有家;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卢旺达内战期间,一个叫热拉尔的人虽然因战争而妻离子散,但他辗转数地,最终找到自己的女儿,他觉得自己又有家了。文章通过两个事例揭示了家的涵义,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节:“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2、讨论《家是什么》中两个主人公的境遇和情感
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阅读文章,能说说自己对“家是什么”的看法。他们有的说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充满欢声笑语;有的说家不光光是一砖一瓦堆砌起来的,不是空洞洞的,要不,心也会空洞洞的;有的说只要有亲人在,有交流,有笑声,有陪伴就行……这些都是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所发表的看法,听上去头头是道,颇有见解。在课堂中,他们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警察和富翁的对话;能做到复述热拉尔的故事,并根据我提供的图片积累词语,把热拉尔和他女儿见面的情景说具体;能做到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阶段:知“孝”爱家
1、完成作业单
通过语文课文教学,学生能体会到家带给他们的温暖,能感受到家人带给他们最深切的爱。但是,我想,能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何不将这堂课和日常的德育教育相结合,告诉学生,有家是幸福的,有家人的养育和陪伴是甜蜜的,但是在享受着被爱的过程中,是否能体会到家人的付出,是否能身体力行地去爱家、爱家人呢?于是,我设计了一张作业单让学生完成。
“孝”的涵义 | 1、 观察“孝”的演变
2、 写写对“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回忆甜蜜时刻 | 1、大年初一,当我和家人在一起时,我的心情__________。在这一天,我会做很多事儿,我会____________,我会_____________,我还会____________。 2、 我的生日到了,在这一天,我的家人会_____________,我的心情____________。 3、 生病了,当我头晕目眩,不停地咳嗽着,流涕着,我的家人会_________________,我的心情___________。 |
2、交流与分享
我让学生看看“孝”字的演变,写写他们的理解,让学生回忆在他们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并简单地记录下来。在晨会课上,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交流着自己所填写的内容。小李说他是把头微微侧过来看的,他觉得“孝”的上半部分好像一位面朝左边、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而老人的身前有一个孩子,孩子用头扶持着老人。小陆觉得下半部分的“子”双手举起,头做着向下的动作,似乎要给老人磕头,给老人恭恭敬敬地请安 。小杨认为“孝”字是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吃力地走着路,而孩子在一边搀扶着……
对于第二部分的“回忆甜蜜时刻”他们更是争着抢着要举手回答,有的还拉大了嗓门,似乎要告诉全世界自己是个多么幸福的人。的确,从他们交流中可以发现,他们被家人爱着,呵护着,是快乐的,幸福的。家人会给他们买各种生日礼物,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心愿;家人会整夜守护于他们的床前,直到他们身体康复;家人会在大年初一这天让他们穿上崭新的衣服,品着美味佳肴,还会派发压岁包等等。
3、《家是什么》语文课文再解读
听到学生们的答案,我很欣喜,他们是这样的幸福、快乐,他们有深深爱着他们、呵护着他们的家人,我不禁再次询问他们,那么课文中的富翁为什么说自己没有家?能否结合自己的作业单设想一下,富翁在大年初一,在过生日时,在生病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叹,他们觉得富翁在大年初一这天,会孤独地站在别墅的阳台上遥望,回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富翁在过生日时,会给自己买上一块蛋糕,可咬上一口竟泪流满面;富翁在感冒发烧时,口干舌燥,可不得不自己起身去烧一壶水,去拿一瓶药……通过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回忆和记录,他们更能感受到课文中富翁的心境了,他们更能明白富翁说的那句“那是我的房子”,因为那里已经失去了温馨和亲情。在明白了自己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之后,我又继续追问他们,也许富翁之前犯了错,致使他的妻子和孩子离开房子,假设富翁改过自新,用自己的诚意感动了他的家人,他的房子里又充满了亲情和温馨,富翁会做些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有些惊讶,开始小声讨论起来,我索性让他们进行四人一组的讨论,讨论十分激烈,持续了许久才停歇下来,这让我更加期待他们的回答了。一个男生神情严肃地说,富翁会洗心革面,早上会早早起床,为家人准备热气腾腾的早餐,会在出门前和妻子、孩子拥抱和亲吻;一个女生笑盈盈地说,富翁会每天按时接他的孩子放学,并在路上和孩子谈论在学校发生的事;另一个男生十分顶真地说,富翁会在晚餐后把削了皮的苹果切成一块一块,放在碗里给孩子吃,还会在孩子睡觉前说故事给他听……
第三阶段:行“孝”刻不容缓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有些欣喜,他们所说的不正他们的家人每天为他们所做的事吗?其实,他们都知道他们的家人每天做些什么,只是因为习惯而觉得理所
当然。我趁热打铁,反问他们,你们的家人每天为你们做了些什么?你又为他们做过些什么?有的学生显得有些尴尬,似乎知道了我的用意;有的有些羞愧,低下了头;有的呆呆地看着我,一言不发。因此,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请家长完成“爱家行动积分表”。
爱家行动积分表
要求 | 第一周 | 第二周 | 第三周 | 第四周 | |
1 | 早上起床时主动向家人说:“早上好”。 | ☆☆☆ | ☆☆☆ | ☆☆☆ | ☆☆☆ |
2 | 按时起床不拖拉,起床后能整理床铺,力所能及的家务争着干。 | ☆☆☆ | ☆☆☆ | ☆☆☆ | ☆☆☆ |
3 | 用餐前为家人盛饭,吃完饭要说“我吃好了,大家慢慢吃”。餐后抹桌收碗筷。 | ☆☆☆ | ☆☆☆ | ☆☆☆ | ☆☆☆ |
4 | 每天为下班回来的家长接过手中的包,送上拖鞋,说一声“您辛苦了!” | ☆☆☆ | ☆☆☆ | ☆☆☆ | ☆☆☆ |
5 | 晚饭后,给家人剥个桔子,剥根香蕉,一起吃水果,聊聊新闻。 | ☆☆☆ | ☆☆☆ | ☆☆☆ | ☆☆☆ |
6 | 临睡前,和家人交流学校发生的各种快乐有趣的事,并给家人一个拥抱。 | ☆☆☆ | ☆☆☆ | ☆☆☆ | ☆☆☆ |
家长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通过这张表格,我让学生把家人每天为他们所做的事试着自己做一遍,甚至反过来为家人做一遍,并且让家人根据孩子每天的表现情况对孩子进行涂星评价。
教育效果:
1、学生真正读懂了《家是什么》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真正体会到主人公,尤其是课文中富翁所表达的“我没有家”这句话的涵义。
2、学生了解了“孝”的演变和涵义,回忆了自己经历过的点点滴滴的甜蜜时刻,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沉浸在幸福和温暖中的人,有家,有家人是幸福快乐的。
3、“爱家行动积分表”让学生爱家行动得以真正落实,感受到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行“孝”。 行“孝”并非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需持之以恒并逐渐养成习惯,如此才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弘扬和流传下去,这张月记录“爱家行动积分表”就可以帮助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行“孝”的好习惯。
教育反思:
“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是“子尊老”的意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古人说“百善孝为先”, 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
家长都是悉心呵护着自己的孩子的,但是通过“爱家行动积分表”,家长看到了孩子的“潜力”、“能力”,感受到了孩子的爱。有的家长向我反馈:自从有了这张表格,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贴心了,再也不娇滴滴的了;有的家长则喜出望外地表示:孩子比原来做得还要好,这张表格让他们一家都变得更加和睦了。而学生也明白了,其实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些简简单单的小事来孝敬家人。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将语文课文和德育教育相结合,不仅深入解读了文本内容,还将爱家,爱家人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心中,让他们身体力行地为家人行“孝”。通过家长的后期反馈,我教会了学生如何行“孝”。我想,在育人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课文相结合,也是一个绝好的办法。“润物细无声”,通过课文,通过作业单,通过爱家行动积分表,学生们感受到了爱,也学会了如何去爱,知“孝”而行“孝”,其实就是这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