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线
从“不可以老师”到“故事大王”
去年九月,鲍老师成为了新入学的一年级5班35个萌宝的班主任。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鲍老师萌生了要为这群孩子写成长日记的想法,孩子的成长总是在不经意间,想为这些孩子们的成长留下些什么,也想为自己的成长留下些什么。这就是鲍老师几百天如一日地为孩子们记录成长点滴的全部理由,这两年来,及时记录学生的故事已经成为鲍老师的一个习惯。经过两年的记录,鲍老师的五班萌宝日记洋洋洒洒已经写了十万多字,这些小故事是五班这个大家庭里面千百则故事的一个小缩影,在鲍老师充满爱意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个集体中孩子们的成长与快乐。
今天的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不可以老师”到“故事大王”的转变。
低年级的孩子,规则意识还比较欠缺,所以低年级的班主任,在教室里说的最多的,就是“不可以”。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鲍老师发现自己也成为了一个“不可以老师”。“乐乐,不可以在走廊上奔跑!”“小洪,排队时不可以说话!”“早读时不可以心不在焉!”“预备铃响了不可以再喝水了!”“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每次鲍老师说不可以,孩子们总是一脸失望地看着怒气冲冲的她。望着他们,鲍老师心里也很无奈,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维持这个班级的秩序,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于是,鲍老师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不可以老师”。
渐渐的,“不可以老师”的“不可以”不仅出现在行规方面,还在其他地方蔓延开来。
中午,鲍老师把当天的作业单发下去。一拿到纸,小朋友们就拿出铅笔认真地书写起来,鲍老师走下讲台巡视时,她看到班里的小林把名字写得特别大,每一个字都分得很开。“不可以老师”看不下去了,“小林,这个名字不可以这么写,擦了重写。”小林听了,乖乖地拿出橡皮擦掉重新写了一遍。“还是不可以,字再写得小一点。”小林抬起头,委屈地看着老师,鲍老师有点不忍心,内心矛盾起来,究竟是放她一马还是狠狠心让她写第三遍。
她想了一想,打算换一种更缓和的方式和小林说这件事情。“小林,鲍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小林好奇地看着鲍老师。于是,她和小林讲了马鸣加的故事,有个男孩叫马鸣加,他写字的时候,字写得非常大,经常跑到田字格的外面去,可是马鸣加却毫不在乎。有一次学校里表演节目,马鸣加报名参加,可是演出快结束了,都没有听到他的名字。这时,只听到主持人说:“下一个节目,表演者是马口鸟力口。”马鸣加一听就急了,去找主持人理论,可是主持人拿出了他自己写的参赛单的时候,马鸣加的脸马上就红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小林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马上听懂了老师的意思。鲍老师和小林说:“你不会想成为第二个马鸣加吧?如果你的字也写得那么大,别人以后只能叫你‘木木虫工雨’了。”小林笑了,小朋友们也笑了,有几个孩子自己主动拿出了橡皮默默重写了名字,因为他们也不想成为那个“马口鸟力口”。
自从这件事后,鲍老师渐渐发现了讲故事的好处,比起和孩子说“不可以”,讲故事更能打动孩子,让他们真正理解老师的苦心。继马鸣加后,她又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引入了“马小跳”和“小香咕”这两个主人公,都是著名儿童文学家笔下的人物,有些故事是书中有的,有些故事则是鲍老师结合孩子们的情况在主人公身上现编的。孩子们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在欢笑中他们知道了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而这些主人公就像是生活在他们身边一个个亲切的同伴,孩子们把发生在这些主人公身上的事作为榜样或者教训。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孩子们逐渐形成清晰的规则意识,开始慢慢适应小学的生活。“不可以老师”有了“马鸣加”“马小跳”和“小香咕”的帮助,也减少了板着脸说“不可以”的次数,成为了一个孩子们都喜欢的“故事大王”。
孩子们刚踏入学校,学校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如果一味地对孩子们说“不可以”,反而容易引起孩子对学校的畏惧,试着用一些有趣的方法告诉他们道理,通过书中人物的成长故事,使孩子们渐渐开始适应小学生角色的转变,渐渐了解学校热爱学校,认识同学关爱同学,作为班主任,应正确引导他们,帮助孩子画出一幅美丽的童年画卷。